近日,一份“中国十大丑陋建筑”榜单在网上热传,入围者被指“破坏海洋生态”“形态怪异杂乱”“造型浮夸浪费”“建筑使用功能不合理”等,引发了网友们对建筑设计与审美的讨论,其中的很多声音值得从业者倾听和自省。
诚然,美和丑从来都不是绝对的,总是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,但在一定时期一个社会的主流审美是相对稳定的。“十大丑陋建筑”之类的评选每年都有,但总能引发热议,足见一些建筑确实招致普遍性的反感。或许专业人士会说,建筑审美是“不谋于众”的精英之事,但站在另一角度,审美艺术的“学院派”知识,也需要对接社会大众的审美认知。那些上榜建筑之所以被吐槽,无外乎是片面追求高、大、洋、新、怪,却不考虑建筑、人、环境的协调统一。若硬说大众“不懂艺术”,恐怕是某些建筑设计者过于傲慢自赏了。
“建筑是人类艺术中最具形式感,同时也最接近于实用性的基本价值,是形式美感与功能美感的统一。”建筑从来不是简单的栖身之所,而承载着人们对于自身生存空间的审美思索。一座城市要想打造自己独特的地标没有问题,但关键是想清楚这份独特性从何而来,故作惊人之态注定沦为笑柄。从苏州博物馆,到珠海大剧院,从这些成功案例可以看出,惟有深入挖掘、潜心凝练,让建筑弘扬文化,让文化光辉建筑,才能称得上是“地标”。
更要看到,建筑也是时代的产物,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思想。俗丽凌乱的巴洛克建筑,无时无刻不在用奢华的装饰炫耀着教会的财富与权势;突出钢铁、玻璃的构成主义建筑,代表了当时新生的苏联对于工业化、电气化的向往;“中外古今,一切精华,含包并蓄,皆为我用”的人民大会堂,表达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的自信昂扬。今天,我们正处在一个国民自信、万物升腾的新时代,符合时代风格、表达时代审美的建筑又该是什么样,值得从业者好好思考。
在日新月异的今天,每天都有建筑在生长拔节。“十大丑陋建筑”是一记警钟,期盼更多从业者能够让美学走入新时代的建筑,让更多钢筋与水泥的组合实现生活美与艺术美的统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