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无网人群的“网络救济”势在必行

网课开学已近一月。前两天,“电脑模拟校园感染科普视频”热传,解释了“为何当下还不能复课”,除非疫情彻底结束,否则风险极大,因为校内戴口罩和定点隔离都没用。看来,网课很可能还将持续不短的一段时间。
陆续看到一些全国各地的照片,有的高中女生在邻居家门外支起桌子蹭网,有的老师家中无网爬到房顶找信号,有的学生要到村委会去借网上课。
特殊状态,也是极限状态。“网络公平”问题在极限状态下被放大,应当引起。
据《2019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,到2019年6月,中国网民8.54亿,互联网普及率达61.2%。
这个数据放到平时,是一个逐年增长,逐步覆盖的态势。但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,让我们意识到,14亿人口的中国,还有5亿多不是网民,还有一部分地区无网络。
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,互联网正在快速成为另一张看不见的社会网络,甚至可能比现实社会更深入地影响人们生活。
互联网最初只是带来便利,增加一种可能性,比如网络购物很方便,但实体购物依然存在,5亿多非网民和不通网络地区的生活,不用网购,也不影响生存。
但互联网正在深度渗透。尤其在教育、医疗、民生等普惠领域广泛覆盖后,互联网渐渐成为一种刚需,对均衡性提出新的要求。
比如,借助互联网,最优秀的特级教师上一堂课,网络上有千万学生可以同步听讲,这本来可能为“教育公平”提供新思路,但是无网络地区的孩子,可能掉队更快更远。
专家参与远程医疗甚至手术,在5G时代已经没有障碍,但是在无网络地区,这种红利简直天方夜谭。
这种差距,正在发生。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让这种差距,更超前,更直接,更形象地来到眼前。
伴随互联网兴起的物流快递业,并没有打通“农村最后一公里”。在此次疫情中,我听说,一些城市的近郊村民,在封闭村庄以后,不通快递,生活出现困难。
而均衡并不止“城市和农村”这一个方面。
此次疫情防控中,互联网起到了连通毛细血管的作用。但是,在中心城区,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,因此出现人员聚集。一些特殊和困难人群,生活在手机之下,一旦现实生活被封闭,可能连疫情基本信息也无法接收。
当下和今后一段时间,武汉市的防控日报都将通过手机小程序上报,每个居民也都将以“手机健康码”作为通行必备。对更多的无网人群的“网络救济”,势在必行。
网络救济是战时的,但不应该是暂时的,当充分利用这一次战“疫”的力量,将无网人群,拉上互联网的时代列车。 

相关产品

评论